查看原文
其他

暨南硕果,上新!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4-09-29


 勤耕不辍  精业笃行! 

暨南师生  踔厉奋发!


任超然团队在光疗改善脑功能

神经机制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附属第一医院双聘教授任超然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Reports上以“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arabrachial nucleus for the antipruritic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为题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亮光治疗可通过激活“视网膜(Retina)-腹侧外膝体(vLGN/IGL)-外侧臂旁核(LPBN)”神经通路缓解瘙痒诱发的抓挠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胡峥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本研究通过建立组胺、氯喹及化合物48/80诱导的急性瘙痒模型,发现亮光干预可通过激活LPBN相关光信息传导通路缓解小鼠的抓挠行为。作者发现遗传特异性激活投射至vLGN/IGL的RGCs或“vLGN/IGL-LPBN”神经通路均可显著减少抓挠行为。此外,作者通过系列实验证明亮光对瘙痒的缓解作用依赖于“RGCs-vLGN/IGL-LPBN”神经通路的介导。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非成像系统结构和功能内涵的理解,也有望为临床光疗策略在瘙痒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新依据。



任超然是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非成像视觉功能的神经机制及转化干预策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胡峥芳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界光信息对脑功能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导师为任超然研究员。相关研究工作发表于Neuron和Cell Reports等期刊。


新闻链接:

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19/c3399.html



徐安定/逯丹/麦鸿成团队在缺氧相关

环状RNA的小细胞外囊泡转运上

取得新进展



近日,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逯丹教授团队于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题目为“FUS selectively facilitates CircRNAs packing into neuronal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under hypoxia condition”的长篇研究性论文。这一项研究以缺氧性神经元为例,通过一系列分子技术详细阐述了缺氧相关环状RNA(circRNA)在细胞内经过RNA结合蛋白(RBP)以及应激颗粒(SG)逐步传递并包裹入sEVs的演变过程。


该研究发现,缺氧条件下位于细胞核中的RBP FUS迁移出细胞核,被招募入细胞质的SG中。同时,胞质FUS基于其独特的结构域招募胞质功能性环状RNA加入SG。在缺氧应激消除后,SG逐渐降解,解散后的FUS及功能性环状RNA转运至sEV,从而发挥重要生理作用。并且明确了FUS结合circRNA的结构域Zf_RanBP及其功能。该研究的相关成果系统地论证了FUS在缺氧条件下将功能性细胞质环状RNA在装载到sEV的作用机制,揭示了sEV介导的circRNA转运机制并为细胞对缺氧的反应提供了见解



附属第一医院为该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臧建坤博士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有盛博士后、苏璇琳博士、蔡凯微博士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逯丹副研究员、徐安定教授、麦鸿成副研究员(合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本论文通讯作者。


新闻链接: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12/c3384.html



殷鹏/李晓江团队发表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研究论文:通过抑制UBE2N清除β-

淀粉样蛋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的新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殷鹏/李晓江团队在国际著名经典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Alzheimer's & Dementia(中科院一区,IF=13.0)在线发表题为“Suppressing UBE2N ameliorates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through the clearance of amyloid-β”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通过抑制UBE2N可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理,为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理及寻找到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



殷鹏和李晓江团队研究发现,AD小鼠和AD患者大脑中UBE2N水平升高,UBE2N的过表达可加剧AD小鼠和自然衰老猴脑中Aβ的沉积和小鼠认知缺陷, 而抑制UBE2N表达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来减少Aβ的累积及改善认知功能。因此,作为一个与衰老相关的蛋白,UBE2N介导的K63泛素化在Aβ生成和累积中的病理作用是AD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新靶点



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张晨为文章第一作者,贾青青和朱龙洪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晓江教授和殷鹏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平台的资助。


新闻链接: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19/c3406.html



邓子岚/李向平教授团队在《自然合作期刊-纳米光子学》发表宽带与共振手性超表面研究综述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邓子岚、李向平教授受邀在《自然合作期刊-纳米光子学》期刊(npj Nanophotonics)发表了“Advances on broadband and resonant chiral metasurfaces” 特邀综述论文。李向平、邓子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生邓倩媚、李鑫和胡孟霞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光学手性超表面作为由亚波长手性超构单元组成的平面或准平面光子器件,可以对具有相反/相同手性的圆偏振光产生独特的光学响应。光学超表面中的手性效应可以体现在圆偏振基矢下的吸收、散射甚至发射光谱中。宽带手性效应在圆偏振器、手性成像和手性全息术等应用领域存在广泛的研究价值;而共振型手性效应在手性光传感和手性光发射等需要手性场增强应用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宽带和共振手性超表面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为未来在该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暨南大学邓子岚教授长期致力于围绕超构表面的微纳光子学方向研究,在超构表面偏振光学、超构光栅衍射光学领域发表Nat. Commun. (3篇),Phys. Rev. Lett., Light: Sci. Appl. (2篇), Nano Lett. (4篇),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论文50余篇,入选爱思维尔全球TOP 2%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暨南大学李向平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光学、超构表面、激光加工及光存储方面研究,2023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总他引8000余次,H因子47。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10-024-00018-5


新闻链接:

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26/c3426.html



陈振强/李真科研团队在Optica期刊

发表光场调控重要成果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光电工程系陈振强、李真科研团队在光学权威学术期刊Optica发表题为“Electrically engineering synthetic magnetic fields for polarized photo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结构光场与人工晶体相互作用,构建极化光子二能级模型,揭示极化光子内禀等效自旋磁矩现象。在人工磁场作用下,极化光子展现类电子自旋传输行为。该研究成果为结构光场调控提供新物理原理。



研究者基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出工人规范场的概念,通过规范场的作用实现光子态调控。陈振强、李真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开展结构光场与人工晶体相互作用研究。该团队通过建立偏振极化光子赝自旋1/2系统,从第一性原理导出结构光场与人工晶体相互作用哈密顿量,揭示极化光子内禀等效自旋磁矩;借助人工晶体良好的电光特性,导出可调谐人工合成磁场模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刘国华和曾泽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付神贺、陈振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opg.optica.org/optica/fulltext.cfm?uri=optica-11-7-980&id=553214


新闻链接:

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26/c3425.html



罗丙红教授团队Bioact. Mater.:基于DLP技术打印三维液晶支架揭示类骨质微环境对骨生成的影响、环状RNA的小细胞外囊泡转运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罗丙红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快速的光固化能力、适宜的粘度、独特的液晶态以及在打印后液晶态在三维上能够良好保持的新型液晶墨水,并基于数字光处理(DLP)技术打印了一类具有类骨质液晶态和力学微环境的三维液晶支架,并籍此揭示了这类新型液晶支架对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生成的影响规律,体内实验充分证明了这类液晶支架优异的促颅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相关工作以“Creating a Bionic Scaffold via Light-curing Liquid Crystal Ink to Reveal the Role of Osteoid-like Microenvironment in Osteogenesis”为题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期刊(影响因子:18.9)。



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全新的液晶墨水,并基于DLP打印技术构建了一类具有类骨质力学微环境和液晶态的液晶水凝胶支架,籍此初步阐明了仿生类骨质微环境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为和体内骨生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模量的类骨质微环境有利于干细胞的粘附、扩散和迁移,并通过激活YAP信号通路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生成,而且,仿生类骨质微环境所呈现的独特液晶态可以强化力学微环境对干细胞行为和骨生成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液晶支架的力学微环境和液晶态在调节干细胞成骨分化和促骨生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协同效应,可为仿生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一定的借鉴。



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研究生刘坤,通讯作者为暨南大学罗丙红教授,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4.06.019


新闻链接: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04/c3348.html



宁国宏/李丹团队在Angew. Chem

发表重要成果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宁国宏/李丹教授团队以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在Angewandte Chemie(IF=16.1)上发表了题为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课题组通过动态共价键连接构建了铸币金属(即Cu、Ag和Au)基环状三核单元(CTUs)的二维(2D)共价金属有机框架(CMOFs)。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之上(CCS Chem.2020, 2, 2045–2053;Chem. Sci.2021, 12, 6280–6286;J. Am. Chem. Soc.,2022, 144, 17487–17495;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6497;Nat. Commun., 2024, 15, 194.),制备了两种基于Cu-CTU的二维MOFs,分别命名为JNM-1和JNM-2(JNM代表暨南材料),以及两种基于Ag-CTU的二维MOFs,分别命名为JNM-24和JNM-25。在最佳条件下,使用JNM-24或JNM-25作为光催化剂,H2O2的生成与光照时间呈线性关系,5小时后浓度分别增加到1146或625 μM。作者利用一系列验证实验,探究了JNM-24和JNM-25生成H2O2的光催化路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JNM-25的H2O2生成速率、稳定性、耐久性和AQY等光催化性能均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MOFs



化学与材料学院硕士生唐钰莹和博士生罗晓为本论文的共同一作,通讯作者为暨南大学宁国宏教授和李丹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371091、21975104、22150004和22101099)的大力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8186.


新闻链接: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04/c3350.html



王吉壮/李丹教授团队Advanced Materials:随意构造红外光驱动功能微机器人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王吉壮/李丹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体相异质结有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OSC)的旋涂技术随意构造光驱动功能微机器人的新方法,能够在各种维度结构(0D、1D、2D、3D)上实现高效光驱动功能微机器人的设计构造。相关工作以“Arbitrary construction of versatile NIR-driven microrobot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该工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构筑策略,通过旋涂技术利用体异质结有机光伏(OSC)结构,任意构建从0D到3D的微机器人。在近红外(NIR)照射下,这些基于OSC的微机器人展示了多种自扩散泳运动行为。研究发现,不同的结构设计会引发不同的运动模式,包括定向运动和旋转运动,尤其是在具有多重旋转对称结构的微转子中观察到了运动行为的转变。此外,该方法能够根据特定功能需求定制微机器人的制造:0D微机器人可用于诱导活晶体形成,1D和2D微机器人用于去除微塑料,微转子用于精确的齿轮啮合和货物运输,而3D纳米树机器人则展示了趋光导航的能力。旋涂体相异质结OSC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的有机半导体体系,体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其特异性的功能化应用突显了光驱动微纳机器人在多个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博士生李万元,通讯作者为王吉壮副教授和李丹教授,香港大学的唐晋尧教授团队也参与研究。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和暨南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402482


新闻链接: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04/c3349.html



官全龙/方良达课题组的三篇论文

被CCF A类国际顶级人工智能期刊和会议AIJ/IJCAI录用



近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广东省智慧教育研究院官全龙与方良达课题组所撰写的论文“On the role of logical separability in knowledge compilation”被AIJ期刊所接收,以及“A Multi-Valued Decision Diagram-Based Approach to Constrained Optimal Path Problems over Directed Acyclic Graphs”和“On the Logic of Theory Change lteration of KM-Update, Revised”被IJCAI会议接收。



论文“A Multi-Valued Decision Diagram-Based Approach to Constrained Optimal Path Problems over Directed Acyclic Graphs”,2022级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张洺玮为第一作者;方良达副教授及官全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2022级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古镇豪及吉林大学赖永副教授为合作作者。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算法:基于多值决策图的约束搜索算法(MDD-constrained search,MCS)。该算法使用一种多值函数的紧凑表示——多值决策图代替了二元决策图。此外,本研究提出多值函数的域约简技术,提高MCS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MCS算法优于BCS算法。


论文“On the role of logical separability in knowledge compilation”,2020级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邱俊铭为第一作者,李雯晴为第二作者;方良达副教授及官全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数学系赖兆荣副教授等为合作作者。基于逻辑分离性质,本研究设计出了可满足性逻辑分离范式、子句蕴含逻辑分离范式和模型计数逻辑分离范式等多种高效命题逻辑范式,并对这些新型逻辑范式的知识编译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拓展了现有的知识编译图谱。


论文“On the Logic of Theory Change lteration of KM-Update, Revised”方良达副教授为第一作者;2020级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朱同为第二作者;官全龙教授及2020级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邱俊铭为共同通讯作者;罗伟其教授、数学系赖兆荣副教授、中山大学万海教授为合作作者。本研究基于信念状态,对原始KM公设作出了修改,并提出了可信集合赋值用于将每个信念状态映射到偏序上。然后,本研究将迭代信念修正中的几个著名的公设迁移到信念更新中。针对每个提出的公设,本研究基于偏序提供了对应的精确语义刻画。最后,本研究分析了这些迭代更新公设和信念更新中KM公设之间的兼容性。


新闻链接:

https://news.jnu.edu.cn/content/202407/12/c3385.html



祝贺暨南师生!

祝贺暨南园!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网

文案 | 吕康语

编辑 | 苏悦

 执行编委 | 李雨桐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稿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今夜,暨南园与你共团圆

三大“顶流”,等你加入!

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